《昌黎粉條名不虛傳》昌黎粉條有感
——賀新春
“金山銀山,不如碣石的綠水青山,金條銀條,不如昌黎的粉絲粉條。”河北秦皇島昌黎純紅薯手工制作的粉條在全國乃至國外很多國家都非常有名,是名聞中外的地方特產。由于粉條口感、味道、顏色俱佳,頗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2019年,昌黎縣傳承三百多年的粉條制作技藝被列入地理標志名錄。
走進昌黎縣龍家店鎮和安山鎮境內的205國道上,路兩邊每個粉條企業徐徐飄出的蒸騰水汽,以及晾曬的一排排粉條,將這個粉條工業園渲染得分外壯觀與熱鬧。
一、傳統手工粉條的好處
昌黎縣大部分耕地多為沙地,非常適宜紅薯的生長,品色俱佳的紅薯是制作粉條的好材料。
紅薯粉條被公認為健康食品冠軍,營養蔬菜之王,紅薯粉條原料中的紅薯,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紅薯又名番薯、甘薯、地瓜、白薯等,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余種,微量元素和亞油酸等,營養價值很高,其中維生素B1、B2的含量分別比大米高6倍和3倍。特別是紅薯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賴氨酸。更為可貴的是,紅薯中獨有的脫氫表雄酮,既能防癌又能益壽。
由于紅薯屬于地下生長植物,因此無大氣的污染,無污水的污染,因此紅薯粉條是純天然、低熱量、無污染、物美價廉的優秀食材。因此非常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
二、傳承百年的老手藝
粉絲粉條工業園區位于昌黎縣龍家店鎮與安山鎮境內,中間橫穿205國道,往南3公里是北戴河國際機場,往東50公里是秦皇島港,往北20公里是京哈高速公路,形成海路空交叉的便利交通網絡。
粉條是我國歷史極為悠久的一種食品。有關粉條的記述,最早出于北魏末年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這里紀錄了粉絲粉條的制作工藝和食用方法,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綠豆處處種,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彼^搓索就是做粉絲粉條。粉絲粉條這種食品有著良好的附味性,能吸收各種湯料,又便于儲存,過去民間多用豆類加工淀粉,在近100多年來,薯科食物在中國北方廣泛引進后,逐漸取代豆類食品在粉絲粉條中的地位,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因為粉絲粉條極受歡迎,民間就涌現出了一批制作粉絲粉條的高手。如同有木匠、瓦匠、油漆匠一樣,制作粉條的人,也被稱為粉匠。而粉匠過去還有傳自家人不傳外家人以及傳男不傳女的說法,想成為一個好的粉匠,還要履行拜師的儀式。
粉匠里也分三六九等,其中有推粉的、貼座的和掌座的之說。其中最重要的是掌座的,貼座的是輔助掌座的,推粉的是推碾子干力氣活的。傳統的粉絲制作工藝包括選料提粉,配料打芡,加明礬和面,沸水漏條,經冷凍后,冷浴晾條,打捆包裝幾項,其中打芡、漏粉是關鍵環節。
粉匠是個辛苦活,有關粉匠的工作,民間留下不少俗語。像“金綠豆,銀粉團,漏出粉絲不賺錢,只為全家吃口飯?!边@是說粉絲利小,賺錢難。還有“起五更,睡半夜,不分晝夜干重活”,是說干這一行起早貪黑,特別辛苦,此外還有“豆是本,漿是根,粉團是骨糊是筋”,這是說,粉條制作的工藝,一點也不能含糊。
在這些民俗與諺語中,擅于制粉的粉匠,就用手里的漏飄,承載著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以及久遠的時代記憶。
昌黎加工粉條有著悠久的歷史,土壤為沙土,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紅薯生長。老粉條制作技藝人介紹,這里生長的紅薯屬于淀粉型紅薯,成熟后面質精細、含淀粉量高,加工出來的純紅薯粉條品質特別好。“再加上采用傳統工藝加工、純手工制作而成,因此,昌黎所生產的粉條口感好、筋道、耐煮。
手工粉條一定要在數九寒天的極致氣溫下,才能達到“破繭成蝶”的效果——只有溫度低、天氣冷,剛出鍋的粉條才能一絲絲完美蛻變成型。老早以前每年入冬以后,漏粉條就成為村民的頭等大事。冬至前,村民們把自產的紅薯一個個洗干凈磨成粉,再沉淀、脫脂、凈化;冬至后,便開始了這繁瑣而艱辛的傳統手工“工程”。
以紅薯為原料、純手工制作,傳承了三百多年的粉條制作技藝讓昌黎粉條聲名遠播,純紅薯手工粉條成為名聞中外的地方特產。
三、手工制作的老味道
每到隆冬時節、春節之前,家家戶戶就開始熱鬧起來了。粉匠們在一口大鍋和一個大水池子面前,開始忙活。他們把做粉條的原料紅薯搗碎、擠壓、除渣、曬干、研磨、晾曬,曬干后再碾成粉末,這就是做粉條的原料淀粉了。之后把淀粉和好,拉磨、和面、打芡、漏粉、晾曬,整個流水作業一條龍。和粉的技術含量很高,稠了稀了都不成,和粉是件力氣活,全靠人工攪拌,干粉加了水硬度變得很大,四個粉匠一捧手,要一起用很大的勁才能和動。粉面子活好后,以前沒活過的,手插進去都拔不出來,他們干活時要喊一個號子,四個人同時運作,四個人作八個手,都是一個勁,揉進去拔出來,面越揉的時間久、越有力度越好。
掌座的人在這個時候,就像個君臨天下的首領,一聲令下,幾個人手下瞬間融為了一體,心有默契的上下攪動翻飛,像舞蹈一樣輕盈、舒展,等到和好的粉團不沾手了,抓起來會有自然飄落的狀態了,才可以漏粉。打芡,看芡口的大小就不是誰都能干的技術活了,待漿水的溫度降至不燙手時,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要幾個人同時不停地翻動,才能把粉子充分的攪拌均勻。
出了鍋的粉條要經過冷水的整體降溫、冷卻、掛竿、晾曬等。而粉匠們勞作的情形,緊張嚴密又富有沖擊力。那悠悠轉動的碾盤,上下翻飛的一捧手八個手臂,輕盈變化的揉搓的力道,晶瑩透明的粉條,每一個生產的過程,都像是一段段優美的樂曲!
,每天起早貪黑的也就能做四五百斤粉條。那個時候,做粉條也是為新年做準備,更是一種對來年的期盼……
四、村民致富之路
原來制作粉條都是一家一戶,不出活兒產量小,銷路一般。時間遠去,家家戶戶原始而古老的手工作坊逐漸被現代化、機械化的粉條加工廠取代,但傳統制作粉條的工藝,卻仍然流傳下來。
現在昌黎粉條以其上好的品質在全國各地受到好評,并且有了很大的市場,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產業,目前昌黎產區每年生產近百萬噸,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今天,我寫這篇《昌黎粉條名不虛傳》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昌黎粉條,讓全世界吃上昌黎粉條,也讓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并且粉條工匠精神也一直激勵著后人的前行之路,希望昌黎的粉條制作技藝在后人的手上能夠發揚光大。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昌黎人,經歷了粉條產業的變遷,也有幸參與了粉條國標的制定,對昌黎粉條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
昌黎永順粉條廠 賀新春